抑郁症的病因 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式

2023-07-14 16:00:00 529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10亿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碍困扰,每40秒就有一人因自杀而失去生命,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自杀人数占全球自杀人数的77%。


  新冠疫情后,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更加沉重,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病例分别增加了28%和26%,抑郁症患者激增5300万,增幅高达27.6%。疫情的压力,给抑郁症的诊断及治疗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021年发表于《柳叶刀》上的研究提到,新冠大流行使得公共卫生安全因素变得突出,但其他和不平等相关的复杂社会因素并未消失,此前已有研究显示,疫情给妇女和年轻人带来的影响最严重。


  同时,国民对于抑郁症的了解还知之甚少,抑郁症患者依然面临着病耻感强,疾病教育缺失,就医困难等问题。


  本部分数据引致《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简单说,我们每14个人中就大约有一位抑郁症患者,那到底什么是抑郁症?为什么抑郁症的患病率会这么多?


  关于抑郁症的介绍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性疾病,对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广泛的影响,主要症状包括持续的情绪低落、精力不足、睡眠障碍和对生活失去兴趣等。在重度抑郁症患者中,这些症状常常会导致明显的功能变化,如睡眠问题、食欲改变、精神状态下降、认知能力下降及情绪不稳定,进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可能会轻生的想法。抑郁症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慢性疾病。因此往往是长期存在的,并需要长期治疗与管理。抑郁症的主要症状表现如下:
 
  情绪症状
        情绪低落、缺乏兴趣、焦虑、悲观、自卑等不良情绪出现。通常持续时间不同且程度不等。

  躯体症状
  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疼痛、性欲减退、月经异常及神经功能失调等。
 
  认知症状
  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下降、学习能力下降、理解能力下降,反应速度减缓,总是思考一些悲观的事情等。


  抑郁症的病因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差异较大,其确切的病因尚未明确。目前研究认为抑郁症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基因改变
  研究数据显示,双胞胎中抑郁症的遗传率大约为37%。同时抑郁症患者的后代患抑郁症的风险比健康人群增加二至三倍。抑郁症是一种多基因疾病,只有少数的基因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有关。目前,许多研究正致力于深入研究抑郁症的病因,希望能够找到潜在的生物学标记,以改善抑郁症的诊断方法。
 
  HPA轴失调
  研究发现35%-65%的抑郁症患者存在HPA轴功能障碍,通常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表达增加。在抑郁症患者体内可以检测出高水平的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促炎作用,炎症会反作用于HPA轴,进而导致慢性压力状态的产生,最终增加抑郁症的患病风险。
  
  免疫失调
  抑郁症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免疫抑制或免疫激活的情况。研究已经证实,抑郁症与体内促炎细胞因子、适应性免疫反应降低、特异性性免疫细胞相对丰度差、小胶质细胞激活等其他免疫系统变化有关。抑郁症与免疫系统之间是双向因果关系,相互影响。
 
  肠道菌群差异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脑肠轴影响HPA轴上激素的发育与成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改变血脑屏障的构建、干预神经递质的合成与识别等,从而影响大脑和行为,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因此,微生物群-肠道-脑轴功能障碍被认为是抑郁症的主要病理基础,肠道菌群失调是直接诱导抑郁症发生的关键风险因素。
 
  大脑功能障碍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体内的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较低。而这些神经递质与积极情绪相关。此外,在抑郁症患者中发现,其前额皮质和海马体功能可能受损,而杏仁核异常活跃。恢复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水平可以产生抗抑郁的作用。而神经递质在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具体作用还在深入研究中。

 

 

  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抑郁症是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其发展和发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加。而抑郁症一般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物学因素:当体内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下降时或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导致抑郁症。
 
  压力因素:当有持续的慢性压力存在时,可能会增加抑郁症的风险,包括生活压力、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等。
 
  心理因素:悲观、自卑、自责、独立性差、低自尊心等不良情绪的存在都会增加抑郁症的患病风险。
 
  性别因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抑郁症,特别是激素水平变化的时期(月经期、孕期及更年期)。
 
  疾病因素:患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以及一些药物的使用(如荷尔蒙疗法)可能会增加抑郁症的风险。
 
  儿童的不幸经历:儿童时期的虐待、忽视、家庭不稳定等不良经历都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增加患病风险。


  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结构和适量的运动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注意慢性食物敏感问题,采取个性化干预方案,以防止因不良饮食习惯引发抑郁症等情绪异常。
 
  保持积极的心理态度
  学习有效的应对技巧,包括积极的解决问题、寻找他人支持、自我支持与鼓励和放松压力。积极面对生活,减轻情绪负担。与他人保持联系,参与社交活动,缓解孤独感和压力。
 
  学习应对压力的技巧
  掌握有效的压力管理技巧,选择合适自己的方式,如放松训练、冥想、体育锻炼等,帮助我们应对日常压力。定期检测压力状态,评估压力荷尔蒙的分泌情况,预防慢性压力的发生。
 
  提前处理情绪问题
  定期进行情绪荷尔蒙评估,检测体内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的代谢状态及分泌情况,早干预早治疗,预防情绪问题进一步恶化。
 
  及时关注机体情况
  睡眠异常与抑郁症之间的相互影响,及时关注睡眠荷尔蒙的情况,并采取干预措施以恢复正常的睡眠周期。定期评估机体免疫系统情况,因为炎症也是抑郁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关注激素水平和肠道菌群健康。
 
  扩展兴趣爱好
  培养多样化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活动,丰富生活,提高情绪状态,增加满足感,建立积极的心态。


  抑郁症治疗方式


  药物疗法
  抑郁症治疗的主流方法


  物理疗法
  电休克治疗、经颅电刺激、经颅磁刺激、深部脑刺激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人际关系、行为激活、运动、神经营养调节剂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

  了解抑郁症
  了解抑郁症的症状、病因及治疗方法,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理解抑郁症的情况,避免对他们的感受产生误解。

  倾听与支持
  抑郁症患者通常需要倾诉和理解。倾听他们的的感受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无需给出建议和评价,可以给予积极的回应,肯定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

  体谅症状
  抑郁症患者可能有情绪异常、缺乏兴趣等不良状态。我们要对他们的一些情绪变化和行为变化,保持耐心和理解。

  鼓励治疗
  鼓励抑郁症患者寻求专业的治疗方案,如心理医生或者药物治疗,以帮助他们得到正确且及时的治疗和支持。

  参加活动
  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日常生活和活动。鼓励他们参与喜欢的体育锻炼,健康的饮食习惯及充足的睡眠,有助于他们改善心里状态和提高情绪。

  避免刺激
  抑郁症患者内心敏感多疑,在与他们相处过程中注意边界感,尽量在他们舒适的氛围下与他们交流沟通。
  抑郁症并不可怕,我们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提供适当的支持与帮助,减少对抑郁症的误解和歧视,共同创造一个关爱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
  “独行的天使”并不孤单,我们一路相伴。


  参考文献:
  1、Flint J, Kendler KS. The genetics of major depression. Neuron. 2014 Feb 5;81(3):484-503. doi: 10.1016/j.neuron.2014.01.027. Erratum in: Neuron. 2014 Mar 5;81(5):1214.
  2、Norkeviciene A, Gocentiene R, Sestokaite A, Sabaliauskaite R, Dabkeviciene D, Jarmalaite S, Bulotiene 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Candidate Genes for Major Depression. Medicina (Kaunas). 2022 Feb 14;58(2):285.
  3、Harder A, Nguyen TD, Pasman JA, Mosing MA, H?gg S, Lu Y. Genetics of age-at-onset in major depression. Transl Psychiatry. 2022 Mar 26;12(1):124.
  4、Dall'Aglio L, Lewis CM, Pain O. Delineating the Genetic Component of Gene Expression in Major Depression. Biol Psychiatry. 2021 Mar 15;89(6):627-636.
  5、Sarno E, Moeser AJ, Robison AJ. Neuroimmunology of depression. Adv Pharmacol. 2021;91:259-292.
  6、Drevets WC, Wittenberg GM, Bullmore ET, Manji HK. Immune targets for therapeutic development in depression: towards precision medicine. Nat Rev Drug Discov. 2022 Mar;21(3):224-244.
  7、Sonali S, Ray B, Ahmed Tousif H, Rathipriya AG, Sunanda T, Mahalakshmi AM, Rungratanawanich W, Essa MM, Qoronfleh MW, Chidambaram SB, Song BJ. 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Link between Gut Dysbiosis and Major Depression: An Extensive Review. Cells. 2022 Apr 16;11(8):1362.
  8、Peng GJ, Tian JS, Gao XX, Zhou YZ, Qin XM. Research on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 and Drug Treatment Mechanism of Depression. Curr Neuropharmacol. 2015;13(4):514-23.
  9、Liang S, Wu X, Hu X, Wang T, Jin F. Recognizing Depression from the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Int J Mol Sci. 2018 May 29;19(6):1592.
  【版权声明】本文禁止随意转载  

免费获取更多专业咨询
我已阅读并同意 《CTI华测检测隐私政策》 《会员注册协议》

*新号码将自动注册

立即咨询
相关资讯
热门服务 更多 >
  • 热线电话
  • 业务咨询
  • 快速询价
  • 在线客服
  • 报告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