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ESG评级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数据基础,包括数据库和数据资产,更需要具备能够深度理解数据的底层逻辑。基于这些,方可真实地呈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并为企业的管理提升提供方向和指引。
南方周末研究员丨闫静
责任编辑丨孙孝文
2018年A股“入摩”以来,ESG评级和相关议题开始成为社会热点,监管机构、投资机构、学研机构、技术服务机构和上市公司等各个ESG生态圈的利益相关方,都从各自角度予以关注并开展相关工作。
2024年4月12日,沪深北交易所正式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自2024年5月1日起实施。指引要求上证180指数、科创50指数、深证100指数、创业板指数样本公司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最晚在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披露。这标志着中国A股市场迈出了可持续发展信息从自愿披露到强制披露的关键一步。
ESG备受关注的同时,也迎来了更多的疑问。评级能否反应企业ESG真实的情况?ESG评级机构众多,投资者和利益相关方如何选择和使用ESG评级?评级机构如何确保其ESG评级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测)成立于2003年,旗下拥有中国首批成立并获得国家批准认可的认证机构—华测认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CTI华测认证)。十多年前,华测就开始布局低碳、能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板块;至2021年6月,华测完成对内地市场沪深300与香港市场H股上市公司的ESG评级并对外发布。
此次访谈中,华测集团副总裁、CTI华测认证总经理周璐表示,华测ESG评级的核心目的在于真实地呈现企业管理水平和长期价值,并以此为企业的管理提升提供方向和指引。“就我们的观察发现,企业在关注ESG评级时,往往过度关注评级结果而忽略ESG具体表现,这种倾向可能会导致企业忽视了ESG评级的核心价值——推动企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01 搭建ESG评级数据基础
南方周末:华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开始ESG评级服务?
周璐:早期涉足ESG评级服务的机构,多数在此之前已有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或产品经验。华测也是在十几年的可持续发展业务的基础上,开展了ESG评级服务。
不同于可持续发展业务,ESG评级涉及更多结构化的指标,制定合理的ESG评级方法论是开展评级首要考虑的问题。由于国内外ESG评级机构和标准众多,且各有侧重点,开展评级工作不仅需要参考和对标如SDGs、GRI、SASB等国际通用的ESG报告框架和指南,还需要不断跟进ESG发展趋势和最佳实践,以确保评级方法和标准的科学性、可比性和适用性。华测ESG评级标准的特点在于兼顾了国际主流标准和国内本地实情两个考量,产生的评级结果可以与国际评级机构的评价结果进行某种程度的横向比对,以此找出差异原因帮助企业做进一步的管理提升。
同时,由于A股上市公司在ESG信息披露上普遍存在诸如覆盖不全、数据失准、标准不一、验证机制匮乏等问题,在采集ESG评级数据时,需要整合企业自主发布、媒体公开报道、非政府组织的研究成果等多元信息。而在ESG评级发展初期,很多机构由于成本的原因,都使用Excel表格做评级工具,数据的处理能力和结果的精准度有限。为了更好地研究企业的非财务风险和ESG表现,华测就依据评级方法论搭建了ESG数据库CTI-ESG DATA,成为全国首家上线的第三方ESG数据库。
截至目前,华测依托自主研发的CTI-ESG数据库,已对中国A股市场上超过3000家上市公司的ESG绩效进行了评级,数据覆盖时段自2018年至2023年,囊括了所有行业与细分板块,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ESG资讯与评价服务。
南方周末:华测ESG评级在指标设置上考虑了哪些因素?
周璐:不同行业、区域的ESG风险和机遇是有差异的,ESG指标的设置应根据行业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和赋权相关的关键议题,以反映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例如,对于能源、材料、工业等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环境因素的权重应当更高,而对于金融、科技、消费等高创新高服务的行业,社会和治理因素的权重应当更高;同时,不同地区的ESG法规和标准是不同的,指标的设置应遵循和对标相关的ESG框架和原则,以符合地区的监管要求和市场期待。
华测在指标设置上更多地考量了行业、区域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对标国际标准的基础上,设立了中国特色指标和行业特色指标:中国特色指标考虑到中国企业发展阶段,制定和筛选出可以反映中国上市公司ESG表现的指标;行业特色指标则根据不同行业ESG要求和具体实践而制定的。华测ESG评级指标体系分为四级,衍生出300余个底层指标因子,根据各因子数据和各指标在不同级别的权重,量化指标因子数据,最后得出企业的ESG评级分数。
图:华测ESG评级方法学
02 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镜子”
南方周末:你如何评价企业ESG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周璐: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ESG信息披露,将其作为提升竞争力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
但大部分中国企业还缺乏对ESG评级的重视和了解,认为ESG评级与自身的核心业务无关,或者只是为了应付监管和投资者的要求。这将导致企业忽视ESG方面的风险和机遇,ESG实践缺乏对战略和目标的管理,以及有效的评估机制。
企业需要深入理解ESG的内涵,通过分析ESG评级的各项表现,系统地了解自身可持续发展水平,找出优势和差距,并识别和改善ESG风险和机遇,制定和执行更为有效的ESG改进计划和措施。同时,企业也要明了ESG实践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事情,会涉及整个企业从战略层、管理层到执行层所有人员的工作,需要企业在机制上予以保障。
南方周末:ESG评级如何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提升?
周璐:在我看来,ESG是一个理念,一个工具,更是一套准则。ESG评级就是以这套准则为“镜”,将企业管理水平及长期价值呈现出来,供利益相关方尤其是投资者所参考和采信。从这个角度看,ESG评级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来审视自身的运营和管理。通过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评级发现,企业可以识别出自身在这些领域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而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作为评价者,要让ESG评级成为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镜子”,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数据基础,包括数据库和数据资产,更需要评级团队对于数据底层逻辑的深度理解。作为老牌第三方机构,华测提供的各种国际管理体系认证服务、低碳绿色能效专业服务,正对应着ESG细化指标包含的内容,对企业的不同部门在从管理到实践ESG工作的每一个重点环节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同时,作为少数拥有第三方ESG评级业务的上市公司,华测也是被评价者,对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等议题方面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南方周末:就你的观察了解,ESG评级高的企业是否具有好的ESG实践?
周璐:ESG评级是对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表现和风险的评估,不同的评级机构和标准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和侧重点,但都试图衡量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ESG评级高的企业往往能够利用ESG促进其在科技、市场、社会等方面的快速变化,应对不确定和复杂的外部环境。对于重视ESG实践的企业,ESG评级已成为其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识别ESG风险和机遇,推动在产品、服务、模式、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和转型,进而提高抗风险和适应能力。
当然,我们也要关注到全球范围内出现的企业急功近利的“漂绿”现象。非营利智库InfluenceMap于2023年底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嘉能可、埃克森美孚和Stellantis巨头都在游说与其减排承诺相冲突的政策。这份报告评估了福布斯2000强榜单中的293家公司,发现那些拥有净零排放或类似气候目标的公司中,近60%因游说目标而面临“漂绿”的风险。
03 提升专业性,推进ESG评级发展
南方周末:当下,中国ESG评级发展需要关注哪些问题?
周璐:2023年我国ESG投资规模整体延续了高速增长的态势,总规模较2022年上升了34.4%,创出历史新高。截至2023年末,我国已有近140家机构签署了PRI原则,ESG投资发展趋势良好。
ESG评级的底层逻辑,是要为资本市场找到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企业,不仅要被企业所关注,更要被资本市场“看见”。但对于中国评级市场,无论从对企业的影响力,还是ESG投资对评级机构关注度,ESG评级与ESG投资市场的发展情况并不匹配,更多的投资方还是关注如MSCI、标普、晨星Sustainalytics等国际机构的评级。投资机构对国内评级方法和指标体系的差异性、信息抓取的完整性、评价结果的不一致等方面仍存在顾虑。
近年来,中国ESG信息披露制度经历了从自愿性向强制性过渡的重大变革,这一转变不仅增强了中国ESG评级的可比性和可靠性,更有力地改写着中国ESG评级长期处于投资界视野边缘、信任度不足的局面。中国ESG评级日渐成为映射中国企业财务稳健性与长期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镜子”,引导资本更精准地识别并支持具备优异ESG表现的企业。
南方周末:面向未来,你对ESG评级市场的良性发展有何建议?
周璐:面对ESG监管要求的变化,ESG评级机构应深化评级体系的专业性,不断完善和丰富ESG数据产品,为企业精准识别并规划其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支持。
同时要看到,要使ESG评级切实发挥其呈现企业深层价值、有效筛选ESG投资标的的功能,单靠评级机构单方面的努力显然不够,需要包括投资机构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的通力协作。企业须坚实地构筑ESG根基,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ESG信息披露和透明度,确保自身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达到高标准;评级机构则需严谨推进评级工作的科学性与公正性,通过不断完善评级方法、加强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确保评级结果客观、准确;投资机构应积极参与ESG投资实践,通过深入研究ESG评级结果、挖掘优质ESG投资标的,引导资本流向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企业。
当那些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能被“看见”,才能有望赢得更多发展机遇,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这是一个理想的可持续商业循环,它的圆满运行需要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与耕耘。